找到相关内容382篇,用时19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西藏佛教密宗(1)

    作者:约翰·布洛菲尔德   序言   耿升 译  金刚乘(Vajrayāna)是在中国西藏和蒙古地区占统治地位大乘佛教之一宗。它是一种明显非常适用修习奥义形式。为了实现人能看到其自我之幻消失,并进入其自我神性大乐之中,它提出了许多具体、明确修持技术。  一千多年以来,这些修持术于罗马占领我们地区时代就在印度那烂陀大学得到了发展,它师徒相传,严禁向世俗人传授,而现在,旅居世界...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3847696.html
  •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西藏佛教密宗(5)

    ,其象征物为金刚杯。因此,信徒诵读了他用于获得佛心神咒。他现在闪烁着庄严光芒,并与诸佛身、语、意金刚合为一体了。  实现与--空坛场之一致四个阶段。  --信徒现观到其心中生命之要素如同一种蓝色"吽"形状,其性质与始终都闪闪发光相同。出自其中光芒激励十方和四时佛陀从法身中出来并具有父母外形。他怀着这种思想而形成了钩状手结印契,于是便惊呼:  "吽!  啊!尊者,如同...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047700.html
  • 学箭悟禅录(1)

    上这类阐释并不缺乏。铃木大拙在他(禅学论文集)中已经成功地表明日本文化与禅宗有着紧密联系。日本艺术,武士心态,日本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连日本人性生活,其独特性都...铃木大拙序  从箭术演练之中──实际上从日本以及或许在远东其他国家研习所有艺术之中,我们注意到最重要特徵之一便是这些艺术并不是单纯为了功利,也不是纯粹为了获得美享受,而是旨在练意;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1048192.html
  • 圣严法师著:法鼓家风(2)

    “悲、、和、敬”,如果不把它呈现在生活之中,其中精神也就无法展现。  所以,这些好规范不是仅仅嘴巴说说就算了,而是要照著去做、去身体力行。如果能这样,凡是接触到我们法鼓山僧团的人,就会感受到我们...要有慈悲”,另外一个则是“要有方法”;这可以说就是孔夫子说、仁、勇。可是,一谈到勇,就好像要打仗似,但我认为“毅力”才是真正勇。真正勇是坚持毅力,以不变愿力、毅力来使自己有智慧、有慈悲。...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048255.html
  • 弥勒净土论(5)

    净土在经历了首先兴盛之后却被阿弥陀净土取而代之了呢?  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答案非常单纯,即:所有宗教神祗或者佛之类都必定要具备悲、圆满特性。也就是说,如果在智慧上有所不足,或是在...即理智、智慧之意,而因为无量寿乃“除却一切众生之苦使居于无忧常住”之意,所以也就是悲了。通过这样解释,它所具有和悲这二种特性也就最为明确地表现出来了。  本人相信,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十方世界各有其...

    (日)松本文三郎 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0448769.html
  • 禅密二宗关系述论

    密法咒术以显神通者,虽然他们可能另有身份。对禅师或禅僧来说也标准一样。其实在汉传密宗里极少有单一身份密僧,即使是开元三大士徒子徒孙们也多有禅师名号,如金刚弟子有“大智、大慧二禅师&...咒言者,佛教中法术咒言是变化虚幻主要手段。而其中多数则为禅师,如法性、静凝、净辩、洪遵、彦琮、慧海、辩义、僧昙、慧重等等。   还要说明是,诸如慧思、 等天台宗祖师,达摩、慧可等禅宗祖师其实也都...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5948913.html
  •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

    曾撰《跋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后有补充和修定未完稿,原意未变),认为宗密“存心诈欺,存心攀龙附凤”,伪造自己上承荷泽神会受法世系。说上述继承荷泽神会如和尚当是&...ldquo;如”,但仅据这些不足以否定宗密所说自己承继荷泽神会法系真实性。[3]   宗密离开洛阳来至襄汉(此指襄阳,今湖北襄樊),在恢觉寺遇到病重灵峰和尚。灵峰是华严宗四祖澄观(...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249228.html
  • 四十五年来中国大陆鸠摩罗什研究综述

    那样超轶千古辨,和他那无比渊博学识,对于一切胡梵经典,并非不依文解义;而是由于他对此经义蕴理解还未深刻掌握时,便不敢贸然宣译。这就可以见出古代译师虚己求真高尚品德,同时,也可以知道:‘只有...四十五年来中国大陆鸠摩罗什研究综述黄夏年   作为一代大师,法门巨匠鸠摩罗什,解放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研究。鉴于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印佛教作出广泛贡献,于是在现今佛学研究...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2549366.html
  • 唯识论价值

    进入了加行位。加行位只是在第一大劫最后一段时间(即十回向中“满心”位),此时唯识宗行者修唯识宗特有四寻思四如实,最后加功用行,以求见道。而通达位(见道位)是在第二大劫开始一段时间(菩萨初地“入心”位),修行者通过加行位最后努力,终于见道。见道位是无分别,没有任何作为,亲证真如。见道位后迅即进入修习位(菩萨初地“住心”)。此后,菩萨十地修行,都是修波罗蜜多(分十波罗蜜多,以配合十...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849694.html
  • 桑耶论诤中”大乘和尚见”—”顿入”说考察

    本,由谤彼故谤一切乘。言不思惟,谤观察慧,审观察慧是正本,谤彼即谤出世间慧,断其根本。[54]   莲花戒不同意理由是:如果一个人完全在无思状态时,他就不会作正分别,而正分别是基础,藉此得以成就掌握一切法实相出世。对他来说,正分别是一切佛教行者们所必须。就”不作善行”一点来说,莲花戒也很有微言:”言不应修施等善行,毕竟谤毁施等方便。”[55]   莲花戒认为如布施之善行乃是菩萨方便,...

    黄敏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051251.html